環保嚴查緩沖季,企業該不該放松警惕?
發布日期:2019-07-09
點擊次數:845
“我們害怕每個太陽升起的早晨,工廠外的警車、執法車、便衣甚至是無人機!”這是去年供給側與去產能、原材料飛漲的情況下,運動式、“一刀切”式環保過程中一些名企老板內心的真實寫照。
早在2018年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“回頭看”時,生態環境部門就專門定制了禁止環保“一刀切”工作意見,明令禁止一律關停、先停再說等簡單粗暴的敷衍行為,避免集中停產停工等,記得在硅橡膠制品行業里面,不知道有多少做周邊輔材,輔助加工的中小企業都被打散,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相關環保企業逐漸關停,導致產業鏈斷裂,生產交期達不到預期等等。
然而上有政策,下有對策,大家也都察覺到了個別地方為了緩解上頭的環保壓力,對餐館、汽修店、汽車店甚至饅頭店等統一關門,這樣不但嚴重影響到市場的正常運營,還造成了廣大老百姓的不便。
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,個別地方把經濟發展與環保對立起來,錯誤的認為,嚴查環保就是要搞“一刀切”,就是要“全部關停”,這給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負面影響。
值得欣慰的是,今年環保依然嚴苛,但一切似乎都變得有所不同。
從去年到現在,在關閉的這些大小企業中,存在相當數量被誤傷的情況,對于那些已經采取了“環保一刀切”的地方受到損益的企業或者個人是可以依法維權的,這類企業嚴格意義上并沒有存在違反法律法規的不正當行為,對于這些,你都是可以要求行政賠償的,這給你造成了多長時間的損失,多大額度的損失都是可以依法維權的。即便對方是一種所謂的合法狀態做事,那也會涉及到行政賠償,這個也可以申請。所以執法機關也必須要準守法律法規程序的要求辦事,否則就會要為錯誤的行為而付出代價。